Affiche-Nouvelle-Guerre-des-boutons

片名:新鈕釦戰爭(La Nouvelle Geurre des Boutons)

製片:Christophe Barratier

類型:Fiction

年份:2011

 

la-nouvelle-guerre-des-boutons (2)  

這部影片其實翻拍過很多次,第一版是在1962年上映,而且還是黑白片,之後還有第二版,而最新一版則是在2011年上映,由小說改編的故事耳熟能詳,這也是這影片會一再翻拍的緣故。

 

劇情簡介:

在二戰後期的法國,兩個小村的孩子因著村子界線的問題處得水火不容,三不五時就起衝突、打群架,小小年紀就有小小戰爭要打。後來一村裡的孩子王想出新的戰爭方法:割下別村孩子衣服的鈕釦、皮帶和鞋帶來當戰利品,於是"鈕釦戰爭"正式開打。

另一方面,村裡來了位面生的漂亮女孩引起每個男孩的注意;而納粹黨衛隊頻繁地來到村子裡不停搜索猶太人,深潛的反抗納粹勢力悄悄浮起......

 

 

演員:

裡面不少大人角色的法國演員都很眼熟,看到時都會「喔喔喔,這個人就是演那個什麼電影的那個誰嘛」,我不是電影專家,所以我的程度只在「喔喔喔我對他有印象」而已,還特別上網找了一下資料才知道他們原來不叫"喔喔喔"。

acteurs

(上圖由左至右)  

Kad Merad:片中飾演孩子王的爹,家庭關係一直很緊繃,到片尾才和孩子重修舊好。別看他長這樣(欸!),有阿爾及利亞和法國雙國籍的Merad可算是巨星級演員,拍過的電影多到不可勝數,很多電影在台灣也是頗有知名度的,像是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和2009年的《小淘氣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而Merad的巔峰代表作莫過於2008年在法國造成大轟動的《歡迎來到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該片在法國吸引超過2000萬人次的票房紀錄,成為法國票房紀錄史上的第二名,僅些微輸給第一名的鐵達尼號,也因為這片的超級賣座,奠定了他在法國不可動搖的喜劇一哥的地位。

 

Guillame Canet:在片中飾演帥氣斯文的學校老師,對於村裡小朋友的鈕釦戰爭並非不知情,但是卻寬大的包容每個孩子,除了教書之外,更在法國這段艱困敗亂的時代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我對這位演員的臉並不陌生,可是卻又叫不出名字,第一次看到他是在2000年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海灘》裡,之後也有2007年的《巴黎夜未眠》(Ensemble, C'est tout)等片,算是位相當有名氣的法國演員。(失敬失敬,我到現在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Gérard Jugnot:雖然在片中不是著墨的重要角色,但他本人可是法國影壇的重要角色,從我出生前20年Jugnot就已經開始拍電影了,大部分的電影對台灣觀眾來說可能都沒聽過,但他可堪稱戲骨了,他也演出《放牛班的春天》和《小淘氣尼古拉》,法國電影看來看去好像很多人馬都會重疊,這裡合作演完一齣續攤都別部電影裡。

 

 

觀後感:

1. 鈕釦戰爭:

小孩子的戰爭會讓你嘴角上揚的微笑,下一秒卻又捏把冷汗。

孩子王在書中和博物館參訪中獲得啟發,把原本單純的莽撞硬幹的打群架,升級為"戰爭",他學斯巴達戰士(應該先看一下300壯士找靈感)拿著劍和盾恫嚇敵人、埋伏在樹林中進行突擊、甚至學拿破崙兵分多路包圍敵人等等,讓打群架不僅是要身體健壯,腦袋也要好才行。

la-nouvelle-guerre-des-boutons (1)

 

但是寫實就寫實在"孩子們要學大人的戰爭"這件事上,他們打仗、蓋堡壘、收集戰利品,而孩子群中有首領、智庫(聰明的人)、可靠的副手(壯小孩一枚)、衷心的群眾(各個小兵)等等,而後來他們儼然成了一個小國家,而最危險的就是走火入魔,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蒼蠅王。

裡面孩子的童言童語對於國家的描述也頗為諷刺,孩子們要村長的兒子"納稅",帶給他們火腿和臘腸,他們說:「共和國就是這樣,有錢的人躲著享受,窮人和農民上前線打仗,所以為了維持公平和平等,你必須要繳稅。」

「我才不管什麼共和國!國王萬歲!」村長少爺大喊。

在這一小段對話就呈現了當初王政末期第三階級(廣大的平民階級)和第一階級(權貴階級)的矛盾和衝突,村裡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農家子弟或是商人,而他們也是天天和鄰村打架的固定班底,而家境富裕的村長少爺則很少參加,但他也不能接受被課稅的要求,心裡深深排斥著孩子們的"共和國"。

 

表面上大家百家樂般從各自家裡A來一些東西辦同樂會,但對不情願或是兩手空空的同伴卻是種無形的壓力,而村長的兒子兩手空空想進來卻被拒絕,雖然不甚喜歡,但是卻又不願一個人無法參與村裡小孩的活動,原本的權貴階級,在新興時代裡顯得格格不入、左右為難。

「我為什麼不能進來?我什麼也沒做啊!」

「對,就是因為你什麼都沒有做,我們受夠你什麼都不做......所以我們現在決定要放逐你。」孩子王發令,而所有的小朋友都冷眼看著。

 

當這些話從小孩子稚嫩的童言童語中說出來,其實那是分外的心寒,說殘酷一點,那不正是當初法國大革命後人們清算貴族的縮影嗎?

les enfants

 

學大人的戰爭,也跟著學了大人的人性,從收集鈕扣開始,在孩子的歡笑聲中,其實他們一步步社會化,更快的踏進成人的醜惡泥淖裡。

當隔壁村的小孩抓了村長的兒子,逼迫他供出堡壘的位子,並決定放火燒掉,這一刻,其實鈕釦戰爭一點都不溫馨可愛,只看見一群孩子失了童真、殺紅了眼、絕不善罷甘休的樣貌,是否,像極了那些醜陋的大人?? 

06.10-nouvelle-guerre-des-boutons-930620_scalewidth_630

 

2. 大人世界:

la-nouvelle-guerre-des-boutons 

故事背景正值歐戰最後幾個月,法國大半被納粹德國占領,祕密警察和黨衛隊在各個城鎮來回巡邏,並四處搜捕猶太人,雖然這不是本片的主軸,但卻在孩子的鈕釦戰爭中不時出現,為電影氛圍打上一抹陰影。

孩子們正在路上玩鬧嬉戲,然後一群黨衛隊警察破門而出,把一家三口的猶太家庭從房裡拖出來往車上押解,學校老師出來護著猶太女孩,並質問護衛隊的小隊長:「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子對人,他們做了什麼?」

小隊長不以為然地回答:「他們做了什麼?你問我我們為什麼要處理他們?這是你的問題嗎?」、「我們在『清理』(nettoyer)法國,你以為我們處理完這三人就完了嗎?別妨礙我們的『清掃工作』(faire des ménages)。」

原本也是這村裡人的小隊長投靠了納粹德國當起親衛隊,並搜捕自己村里的猶太人,他說的話不僅不把搜捕猶太人當一回事,彷彿人家問他「為什麼要帶走猶太人」是個很無知的問題,這是個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像清掃整理房子一樣,猶太人就像灰塵或是垃圾,把他們從家園裡面清除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用整理家裡的用字遣詞套用在搜捕猶太人的事情上,短短幾句話就把納粹主義的思想都濃縮在這不經意的理直氣壯中。

 

而村里的孩子,就在一旁看著。

 

 

 3. 家庭關係

697448-image-du-film-la-nouvelle-guerre-des-637x0-1

孩子王的爸,看似是位落魄潦倒、委靡不振的務農人家,實際卻是地下反抗勢力的支持者,為了不引起注意,所以常表現出對戰事無動於衷、甚至有些龜縮不理不睬的態度,但也是因為這樣讓血氣方剛的兒子心生不滿,認為父親很孬,讓父子關係充滿矛盾和怨懟,也滿心期望能儘早脫離父母,甚至在一次爭吵時大叫:「等我去店裡做學徒,我就可以賺自己的錢,我就可以自由了!」。

直到一天晚上孩子王在半夜起來,發現父母是反抗成員,而父親的謹慎和專注,和平時的父親判若兩人,兒子才終於恍然大悟。

隔天一早兒子下樓,嘴角帶著淡淡笑意,不像平日一見面就大吵大鬧動手動腳,孩子看著爸爸說:「昨天的事情我真的很對不起,我會去店裡好好做學徒,把錢都寄回家,如果家裡有需要的話。」

唯一一次平靜和諧的早晨反而讓爸媽都看傻眼了,等兒子出門,老爸瞪著眼說:「我從來就搞不懂這小子,一下這樣子,一下就另外一個樣子,妳確定這孩子是我的嗎?」

 

電影的處理手法很溫馨諧趣,不需要誰大澈大悟的明瞭或哭泣,就淡淡地拉出父母軟柔的心腸和疼愛,岌岌可危的家庭危機,在不知不覺中被久違的擁抱和平和化解,父子的距離更加靠近,這也是電影裡面非常溫暖的橋段,在看的時候嘴角都會跟著一起偷笑。

 

 

4. 兩小無猜:

la-nouvelle-guerre-des-boutons-05-10532589hvmsh_1798

孩子王整天領著村里的孩子和隔壁村的打架,也樂得當山大王,心思都不在課業上,連老師也拿他沒轍,只能罰他在牆角罰站面壁思過。但為了和新來的女孩有交集,他開始看女孩借給他的書,看著看著竟也看出興趣了,書裡面的兵法戰略情節讓這位原本只會硬幹的孩子王像開竅一樣,慢慢變成小戰略家。

雖然猶太少女Violette和孩子王Lebrac的感情並不是多麼地別出心裁,但是在故事中依舊有一定重要的影響程度,如果沒有這位猶太少女,孩子們就不會切身體會到大人世界對於自己的影響。

 

Violette

從一開始孩子們眼睜睜的看著納粹走狗把村里的猶太居民強行帶走,他們可能好奇、可能圍觀、可能看熱鬧、也可能被嚇到,但是那一家猶太人就在他們眼前被帶走,彷彿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兩條平行線,孩子們雖身在其中,去沒有參與其中;直到後來Violette的身分引起納粹警察的注意,孩子們才意識到如果他們不做點什麼,也許Violette也會在他們眼前被帶走。

其實我很受這個情節的安排所感動,讓一群與世無爭的鄉下小孩面對人類歷史的殘酷傷疤,再怎麼偏遠、與世無爭,也還是得揹起這沉重的包袱。

 

 

5. 精神導師: 

la-nouvelle-guerre-des-boutons

孩子們是這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孩子們的精神導師、甚至是片中的靈魂人物是學校老師,老師不僅在學校教授課業知識,並不容妥協地教導孩子們正確的思想和觀念。

 

片中老師帶著孩子們參觀博物館複習西洋古典史,導覽館員在解說希臘羅馬雕像時不斷鼓吹亞利安優越的思想,而亞利安優越說正是納粹主義成為根深蒂固思想的基石。

「我鼓勵你們大家多多參加體育活動,看看著雕像健美的身型,孩子們,這個形象是你們要努力效仿的......為了展現勇氣,很多戰士在戰場上都是全裸的,只帶著劍和盾牌,他們在戰鬥中練壯年輕的身體,他們的軀體像瑪瑙一樣閃耀,大腿和臀部像是雪花石雕出來的,胸膛如玉石一般讓敵人無法直視...」

館員說得口沫橫飛,小朋友只覺得光溜溜上戰場很好笑,但是館員對亞利安的推崇以近畿造神運動。

「你們觀察他美麗的身體曲線、欣賞這種純粹,這不僅是雕刻家的高超藝術手藝,更是把亞利安的優越呈現在你們眼前。亞利安種族,無疑地,是最高等的種族...」

「這只是其中一個角度和想法而已。」老師緊接著補充,並無懼地闡述,「我一直教小朋友們要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和差異,而人人都是平等的,我自己也是這樣教出來的。」

 

老師對學生們的品格和行為非常重視,老師對於學生和隔壁村孩子打群架這件事笑笑沒有多說什麼,但孩子們霸凌村長的兒子,讓老師非常生氣,嚴厲地在課堂上訓斥所有孩子。

「你們真該感到可恥,聽見沒?Bacaille這一輩子都會記得你們對他做的事。我不是教過你們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嗎?但你們這行為就像劊子手...」

「可是老師,他背叛我們。」

「即便是叛徒也該有審判,他們也有權利為自己辯護,而我們不會私刑折磨他!」

老師這番訓斥不僅是罵孩子,更是把法國二戰後的清算抓出來打臉。其實在每一場戰爭中都一樣,總是會有人因著各種考量或無奈而投靠敵營,甘做敵人走狗,在抗日戰爭中他們被叫"漢奸",在法國他們被叫"Collabo"(原本字義是指"合作者",但這裡意思為貶義,為"法奸"、"德寇走狗"等等),而在戰後,這群在戰爭中依附敵人的人們更加沒有好日子過,被仇視、被排擠、被清算、被暗殺的例子比比皆是。

老師的這一巴掌,打得又痛又響。 

 

 

我覺得這是一部片很有質感也很有深度,可以讓你在笑中發省、在溫馨中反思,卻不會艱澀難懂,把想述說的大道理放在小朋友身上,並在結尾以孩子純真無懼的面孔把希望賦予在他們身上。

推薦大家來看,一起看看小孩子的戰爭怎麼打的。 

 

 

我找不到有中文字幕的預告片,就在這裡附上法文版的預告片和幕後花絮讓大家看看,希望各位有興趣也可以找來看看。 

 

 

  

arrow
arrow

    喬安 Jo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