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是個拖拖拉拉的人真的不是在蓋,不僅寫遊記交稿拖拖拉拉、整理照片拖拖拉拉、連書買回家要看也拖拖拉拉,以後趕飛機也拖拖拉拉、生小孩也拖拖拉拉......這些事情拖嗎?一本2004出版的小說,我拖了快10年才看完!這習慣真得改,我都受不了自己了!

 

不過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初在書店看到這本書,被封底的第一行敘述吸引,當下就掏錢把它買下來了。

 『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殺人......』(作者:法蘭克.薛慶 Frank Schätzing

群

 

故事簡介:(就不抄封底了,自己簡短寫囉!不過已經過這麼久了,應該沒人會擔心我透漏故事內容吧?)

一切從一位祕魯漁夫在海上失蹤開始,許多漁夫和小型漁船開始失蹤,漸漸地鯨魚攻擊船隻的事件愈來愈頻繁、甚至出現鯨魚和鯊魚聯手攻擊賞鯨遊客,而劇毒水母在沙灘淺水蔓延,大家都不敢出海了,但是一種來自海洋的瘟疫卻失控地在陸上蔓延。深海光纖電纜被扯斷、全球各地的溝通網路和貿易命脈逐一被癱瘓,甚至,大海對人類發動了海嘯......

海洋似乎有了意識,策動著所有海洋動物攻擊人類,一切的失序如漣漪般擴散,混亂和災難愈來愈嚴重,人類竟也走到了這田地,面對種族滅絕的威脅,而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是否有人幕後主使?還是海洋中有外來智慧?又或者這是審判末日降至的天譴?

然而,企圖力挽狂瀾的人類,卻一如往常,在齊心協力的表面下心懷鬼胎,貪婪、背叛、暴力、冷酷、自私、傲慢逐漸浮現,究竟全人類的災難是大海,還是人的本性?

 

Swarm_1

 

讀書有感:

在看這本書的反應都是「哇~」,甚至有時候會是"WTF"!(對不起我粗俗了),而看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呼~」鬆一口氣,這本書真的很硬,讀它,有種在啃木頭的磨牙感,不僅眼睛酸腦袋都疼到發麻。寫得好嗎?非常好,好到難以相信作者只有一個人!這本書的知識面足以媲美百科全書,舉凡關於:人文、藝術、哲學、地球科學、海洋科學、大氣、火山、動物、植物、遺傳基因,甚至是軍事、石油工業、機械工業、甚至是少數民族文化全都詳述的鉅細靡遺,閱讀這本書彷彿就像是在看馬拉松式的Discovery紀錄片,看完書也長了不少知識。(不過又另有人批評作者在援引科學時的謬誤,但是畢竟我不是專家,這方面我也插不上話了。)

 

這種援引大量科學根據來支撐科幻題材的手法,有些人稱之為硬科技。對我來說,要啃《群》不容易,很硬,要是牙齒不好說不定會給崩斷,但是科幻小說若沒有各種科學、科技做基礎則會顯得軟弱無力,甚至牽強荒謬像是一部廉價的好萊塢三流片,而這,不僅令科幻迷倒胃,更令一般讀者不知所以然,如果要沒有任何科技基礎,去看哈利波特不是更快樂?所以我個人認為科幻小說要夠硬,才能深植人心,而《群》硬得像磐石。

 

但是這麼硬,好讀嗎?如果說所有的科學、科技是硬題材,那它的故事結構、角色刻劃、還有人性糾結就是所謂的軟,前一段還在說海底蟲子影響水合物的變化,會對海底和陸塊的穩定造成影響,然後就帶出海底崩坍而造成嚴重海嘯,主角的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女性友人為了救別人而喪命。而這樣的軟硬相交造就了故事的高潮迭起,緊緊抓住讀著的心。

 

故事不僅非常有深度,而且廣度也可說是一望無際,從故事發生的場景:祕魯、法國、加拿大、德國......漸漸擴散到全歐陸、美洲、亞洲、非洲,甚至後來還移師到災難指揮中心、海洋作業平台、巨型航空母艦、深海潛水挺等地方,彷彿隨著故事鏡頭,我們穿梭在世界各地,甚至上山下海,讓讀者隨之身歷其境。

 

 

我列出幾個我滿有感觸的點來細寫:

 

1. 美國的角色?

生為德國人的作者法蘭克.薛慶擺脫了一貫的好萊塢式故事腳本:地球繞著美國轉。不管是世界災難或是救世英雄甚至是主要故事主軸都是環繞著美國發展......當然,寫實的手法不可能讓美國在這次世界災難中缺席(現實生活不也是如此嗎?),但是作者對美國角色的描寫有著濃濃的寓諷,真實而犀利。故事中海洋攻擊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引發嚴重海嘯,各國立刻展開討論和合作試圖解決危機。當然,不出所料,所有"世界級"事務,一定要由美國領軍才行,所以美國召集了世界各地各領域的科學家來進行研究和對策,而故事中可以不停看見中情局長『一切都是陰謀論!』、『有人在幕後主使』、『為什麼阿拉伯國家沒有受到攻擊?』、『誰能在這些災難中獲益?』的陰謀論,企圖把一切反常加諸在美國的假想敵身上;美國總統的思維已經可以稱為是「世界總統」,召集所有科學家便是要讓自己掌握所有的最新進度,甚至,不要和其他國家分享,以免被瓜分主導地位;以及到故事尾聲愛國將軍的『美國就是世界』,她堅決要對外來智慧趕盡殺絕,因為一個地球存在著兩種智慧生物,甚至遠遠優越於人類時,這不僅代表人類,甚至是美國,喪失對地球的完全統治權。

令人諷刺的是,在這一連串的災難中,人類一直都是處於無知、被屠殺、逃命的頹勢中,但是從陰謀論到統治地球,作者藉由以筆鞭笞美國人,點出了人類的無能而狂妄。

 

2. 人類的「謙卑」和「狂妄」

而在《群》中,「謙卑」和「狂妄」就像是潛游在水面下不時飛躍出海面的海豚,它圍繞著故事的主軸,深刻而寫實的交錯令人窒息,彷彿作者拿著筆精準地刺進讀者的心臟。故事中的依努特人(加拿大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一支)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和虔誠,在他們的神話中動物即是神靈,他們懷著謙卑恭敬的心和大自然相處,他們相信「一為全,全為一」和「萬宗歸一」,想信人類也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是整個世界的一顆顆小小微粒。而這恰恰點出"遠遠比他們文明許多"的歐美文明對於大自然毫無敬畏的盲目,無止盡的開採、破壞,甚至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比其他物種優越,而這樣的狂妄在遇到海洋智慧Yrr時瞬間被打回原形。

說到作者給角色發便當的狠勁,可能需要學校的營養午餐一樣一桶一桶搬來打菜,連主角群都難以幸免於難,不過也是因為這樣才更顯得這故事的寫實和殘酷,不會有那種打不死、摔不斷腿、挨子彈都沒事的布魯斯威利,在法蘭克.薛慶的筆下,人類雖然擁有智慧,但在面對海蟲、水母、鯊魚、鯨魚時卻顯得十分脆弱、渺小,而生命的倏忽即逝更是在彈指間。對我來說,這是作者對大自然表示謙卑的手法,藉著描寫人類的脆弱和不堪一擊諷刺人類自以為主宰地球的狂妄,和海洋古老的智慧相比,人類顯得脆弱、稚嫩、無縛雞之力,在一切都居於劣勢之下,人類想的卻還是如何消滅對方,而這就是人類面對大自然時的狂妄。

 

Swarm_2  

 

3. 人性

和許多電影跟書籍一樣,在闡述故事的同時,一定會有貌合神離、各懷鬼胎的橋段,我覺得所有這種災難故事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人類將被大海趕盡殺絕,而是在於當人類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一隻手試圖扳回頹勢,另一隻手卻還在和其他人互打巴掌、互扯後腿,想著"危機過後"各自將如何飛黃騰達、功成名就,對我來說這種人性已經遠遠超過「貪婪」所可以負荷的,甚至可以說人類的天性中注定有一種缺陷叫做「不知死活」、「互相殘殺」,而這一切也許可以歸根為極端小我的「自私」。將軍想藉著鷹派作法消滅Yrr以達權力高峰、沽名釣譽的科學家甘做軍方的走狗.....,在故事中除了海嘯的橋段,人所殺的人不亞於大海所殺的人,將軍殺了敢諫逆耳忠言的忠實副手、和否定她的科學家,自私的科學家為了採樣做研究而使其他同伴枉死,也許到頭來,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具敵意的外來敵人,而是人類自己。

除此之外,人際之間的猜忌、惡毒、推諉卸責都能在故事的推進中窺見一斑。

 

4. 人類值得被拯救嗎?

其實和許多故事一樣,到最後都有帶出這個問題:人類真的值得被救嗎?人類生存不能沒有地球,但地球如果沒有了人類卻可能變得更好,從人類文明的發展至今對地球的破壞已是老生常談,對於人類是否值得被救,《群》並沒有給明確的答覆,的最後表示大海給了人類「緩刑」,表示人類並不是一勞永逸的獲得救贖,只是大海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如果我們再傷害地球,也許就沒下一次。

但是人類會不會又為了一己之私重蹈覆轍呢?我們的人性好壞究竟會讓我們的以存續,或是讓我們毀滅,也留在故事的結尾讓我們自己琢磨。

 

 

 

《群》真的是本非常偉大的著作,它不僅是本科幻小書,更是一本對人類整體的省思,彷彿就像寓言故事一樣,在深刻的批判中反省。

最後分享一部小短片,可以說是《群》的前傳,三分鐘告訴你,人類為什麼罪無可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安 Jo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