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搬來亞維儂(Avignon)後的第一次小探險,老實說,雖然平平都在普羅旺斯,但是我還是沒適應過來。算是註定,也算是運氣好,加上這次,前前後後我在普羅旺斯待了三次,交換、工作、結婚都跑不出這地方,只是這次卻比以前更畏首畏尾,更容易感到緊張驚慌。
心態上的調整比搬家、換城市、換工作更需要時間,所以原諒我這一陣子常常以"天冷、好遠、會迷路、會踩到狗屎"等鬼理由推託,常常縮在家裡不太出門。
而玖伊絲也知道,每天都會想出一些名目讓我出門,像是"在大學門口接他下課"、"一起去採買生活用品"、"去寄信"等等,而今天,在我去大學門口等他下課後,他就直接帶我出亞維儂,說要給我個驚喜。
說來好笑,被蒙在鼓裡的我,在出門前還穿著西裝小外套、有跟的裸靴,想說不過去大學一趟,走個十分鐘應該不會死人,但在出門前收到他傳的簡訊:"外面有些涼,帶著暖一點的外套"。
外面天氣看起來還不錯,但還是乖乖聽話換了外套。
到了大學接到了人,他卻直往停車場走,也不跟我說要去哪兒,書包裡放著相機、水壺,一副胸有成竹樣的賊笑,直到我問他:"那有帶車鑰匙嗎?"
"痾......................."
在翻找半天後,他只好氣嘟嘟地繞回家一趟,不然一切都白搭了,而我也剛好折回去換一雙好走一點的鞋子。
(別光看鋪石頭路覺得看有情調,走起來可真顛簸,穿跟鞋的女孩兒們要隨身必備可替換的腳踝,因為一定會扭斷......)
所以這一趟迷你驚喜之旅的目的地是亞維儂新城(Villeneuve-lès-Avignon),也可以寫成Villeneuve lez Avignon,雖然名字叫亞維儂新城,和亞維儂也有些淵源,但這個河對岸的鄰居可是個貨真價實的獨立小鎮;新城和亞維儂其實就是一河之隔,從亞維儂開車過去約15分鐘就到了,不過還是要避開上下班的車潮,因為亞維儂和周遭的衛星市鎮的聯外交通道路並不算四通八達,所以時間沒算好的話會在車陣中卡到地老天荒,這點也是開車出遊需要注意的地方。
亞維儂新城是座依山傍水的山水小居,小鎮的舊城區和歷史古蹟都建在丘陵之上,亞維儂新城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0世紀,人們在這離隆河不遠的山丘上墾殖定居。
到了13, 14世紀,法國國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又常被人稱作美男子菲力(Philippe le Bel),好不害臊啊!--把南方這座小小的河岸聚落規模性的改造成堡壘。
亞維儂新城的大部分架構和古蹟都是在菲力四世時建造的。
可是為什麼國王要大費周章在南方河流大興土木呢?
因為,國王要監視亞維儂。
(從亞維儂新城望去的亞維儂景致。)
在菲力四世身處的13.14世紀,法國還不是"法國",各地封建諸侯甚至是地方王國仍不受國王控制,王畿時時刻刻受到威脅。而在南方,最大的勢力就是普羅旺斯王國,可以和當時菲力四世所屬的法蘭西王國相抗衡。
兩造勢力的交界就在隆河,隆河以東,是屬於普羅旺斯王國的亞維儂;隆河以西,卻只有住在山丘的小聚落居民,菲力四世無法忍受普亞維儂這座興盛的城市成天瞪著眼望穿秋水,就像腳丫子沒穿襪子泡在冰水裡一樣令國王頭皮發麻。
所以為了監視,也為了制衡,菲力四世戰略性的大舉建造,並稱這裡叫亞維儂新城。
(路邊民宅的門窗,還有小雕像噴泉,太可愛了!)
在安達翁山頂(Mont Andaon)菲力四世建造了聖安德黑堡壘(Le Fort Saint-André), 國王的氣勢可不能輸人,城牆跟城門蓋得老高的。
戒備森嚴的山頂堡壘,刮著普羅旺斯特產的風,有些森冷。
聖安德黑堡壘的票價有分幾種:
25歲以下歐盟青年:免費(若有申根居留證亦可)
25歲以下非歐盟青年:4,00 歐元(都需要看證件的)
一般成人票:5,00歐元
今日堡壘裡沒有人居住,留下的一切景物都是遺跡。
只是這座堡壘並沒有為監視亞維儂而發揮它最大的價值,因為不久之後,兩個王國就因政治聯姻而合併,亞維儂新城似乎突然間失去奮鬥目標。
這位野心勃勃的國王在世時不斷擴張領土,使用各種聯姻外交手段和各地諸侯合併結盟、或是乾脆用武力打下來、並和長期有領土紛爭的英國有不少干戈衝突,法國也因為好戰國王而聲名遠播,強盛了起來。
在菲力四世晚期到他死之後的60多年,便是法國唯一有教皇居住的時代。
從古至今,教皇都是住在羅馬梵諦岡,只有一段時間,幾任的教皇是住在亞維儂,當然義法兩造說法也不盡相同。
法國方面說:因為當時教廷和義大利的王國有嫌隙,身為羅馬教會的長女(法國人常以此自稱)熱情地邀請教廷來法國駐地,順便排憂解悶、重振教會的士氣。
義大利方面:菲力四世一直和當時的教皇爭奪政治及財產的統治權,甚至派兵強迫教廷就範,最後強行把新任教皇帶到亞維儂,讓整個教廷都在法國的管轄內;這幾任的教皇被稱為"亞維儂的囚徒或人質"、這段時間則被稱為"亞維儂幽居"、"巴比倫被擄時期"
反正不管是"熱情邀請"、"強行邀請"、"沒有選擇的邀請",大概70年的時間,七八任教皇都待在亞維儂,讓法國風風光光走路有風了幾十年。
(在當時這這片腹地原本是隆河河岸附近的溼地,人們為了居住耕植,便把濕地填了起來,並耕種作物。)
既然沒得選能不能回梵諦岡,那至少在法國的日子也要待得安穩妥貼 (真是阿Q精神,不錯。)
當教皇想離開亞維儂散散心又不想跑太遠(或是不准跑太遠),教皇人馬就會來到亞維儂新城,在河岸走走散散心,或是在新城的修道院小居,這裡真的成了亞維儂教皇門的後花園了。
在堡壘城牆的一角,有一個小塔,名叫面具塔(La Tour des Masques),Masque在普羅旺斯方言中叫Masco,意即女巫、巫師、魔術師等等,而在中世紀,被冠上"巫"都不是正面的意思,通常也不會有好下場,那為什麼要在城牆上設置這樣一個塔?
因為他們希望那些不好的髒東西、妖魔鬼怪烏煙瘴氣,通通都到面具塔去,其他地方就可以安安靜靜安穩地生活。
其實面具塔,就是通往城牆的樓梯通道出口而已,名字取得嚇嚇叫,也沒有很可怕其實。
城牆的防禦塔裡空蕩蕩的,只剩風咻咻從窗口擠進來的聲音。
牆上的方形凹洞是卡楯,所以估計原本的塔是好幾層,並有階梯可以上下樓,只是後來木頭都腐朽了,留下來的就剩個空石頭殼兒了。
地上還特別保留了當時人們(我猜是侍衛兵)在石板上的刻畫塗鴉,可能當兵太無聊了,又要站崗又要值夜班,就在地板上畫畫好了。
不得不說,有些還滿有天分的!
(聖安德黑堡壘面向亞維儂教皇宮的視野,我覺得這張拍得還不錯~)
堡壘裡的聖安德黑修道院(Abbey Saint André),除了是教皇可以小居的地方外,最有名的修道院的花園呢!
等一下來幾張近照。
我個人覺得,普羅旺斯式的建築風格太可愛了,凶狠不起來。我在佩里果的時候,每次去參觀城堡、小鎮、和古蹟時,都會很讚嘆,被那磅礡氣勢和鬼斧神工震懾住;但在普羅旺斯,我覺得一切都是走可愛癒療路線(個人覺得),矮矮的房舍、紅紅的屋瓦和石砌屋、萬里晴空再加上許多忘記澆水也不會死的耐旱植披......
來這就讓人想度假啊,哪還有心情打仗?難怪士兵都無聊到在地上玩OOXX了。
這塔頂的天空和視野,老實說,若我是士兵,我也想搬張躺椅來曬台陽,應該不會認真監視遠方,況且......和早就合併了,也沒必要監視亞維儂了。
從小山丘的制高點俯瞰亞維儂新城。
遠遠地,繼續和亞維儂的教皇宮相看兩不厭。
其實這一片蓊鬱和湛藍的天空真的很撫慰人心,讓我難以想像當年的緊張氣氛和森嚴戒備。
亞維儂新城的宗座大教堂,快要被樹林淹沒了。
堡壘的主要建築在城門兩側,從城牆下來後,我們便進到大廳。
這裡的人更閒,玻璃蓋住的石塊都是有古早人刻字塗鴉的"真跡逸品",應當好好保護。
只有一雙帥氣靴子去沒有頭的人,可能刻到一半被叫去打雜吧!
還有刻星星、刻農具的,我就不貼了。
這間是城門口正上方的房間,負責,收放厚重的城門。當要開城門時,人們就用力拉,把城門從地上吊上來卡好,等到要關門放狗的時候,再把鐵鍊鬆開城門就會自動掉下去。
一旁是廚房,至今只留下一個大大的烤爐,感覺就像是窯烤披薩專用的烤爐。
天花板上都還留有這法國的國花:鳶尾花,那可是法國國王的家族徽章記號。
聖安德黑修道院的門票5歐元,裡面最有看頭的不是修道院,而是它的花園。修道院花園也名列百大花園的名單呢!(另一個我們去過的百大花園是佩里果的馬克薩克花園(Jardin de Marqueyssac) )
我覺得修道院也知道自己賣點在哪裡,所以對於修道院的來歷也是簡單帶過,反正大家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
3世紀時,這裡有一位聖女叫聖卡薩莉(Sainte Casarie),她的事蹟就是非常虔誠,一輩子離群索居住在一個山洞裡,然後就死在山洞裡,最後被埋在這裡,完。(對不起,被我講得非常沒有聖靈的感動和偉大......但是,我真的不太有這方面的sense。)
在卡薩莉被封聖女之後,各地信徒便常到這裡來朝聖,於是教會便在這裡先建了一座小禮拜堂、後來改建成教堂、再另一座教堂,最後聖卡薩莉的安息地成為一座修道院。
這就是修道院的來歷,為了紀念聖女。
只是今日大家都是衝著花園的名氣而來就是了。
亞維儂新城和亞維儂雖然只有一河之隔,但是名聲卻越不過隆河,遠遠不及亞維儂。
亞維儂每年的觀光客人數約有64萬人,而亞維儂新城卻只有3.5萬人,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地方。
也因為觀光客真的不多,這裡被一些當地人當作私房景點,好像小朋友保有一個天大秘密一樣,有點小驕傲、又很想到處跟別人說。
這裡的工作人員也因為工作量不多,對每位遊客都很友善,會親切跟我們聊幾句、通融沒有帶身證件又想買優惠票的遊客、甚至在出口問問遊客喜不喜歡這景點。
而亞維儂,人不會冷漠,但也因為大批大批的觀光客,他們實在無暇這麼細緻週到地照顧到每一位旅客。
修道院的花園可真不是一般的精心,連我都看傻了眼。
還有希臘式的林蔭小徑,難怪教皇不想出遠門時就會來這裡散散心,要是我不爽,我也想來這裡泡泡森林浴、看看花消消氣。
從花園望去也是一片綠意盎然、一片湛藍,也許普羅旺斯就是這樣,永遠這麼充沛、這麼癒療。
花園裡還有舊時的聖女教堂遺跡。
以及一些安葬在此的陵寢,就像是一片魔法森林,輕輕慢慢的把遺跡蓋住,讓這裡充滿蟲鳴、鳥叫、芬多精,讓已逝者真正的安息。
我們在這花園一直待到關館的最後一刻,能在這裡享受片刻寧靜其實很棒。
也許,亞維儂新城一年只有3,5萬觀光人次並不是一件壞事,把喧鬧留給亞維儂,把安詳寧靜留給那些尋找癒療的旅人。